回應《當體育記者這回事》



又一次被記者誤會了……

估不到拙文可以惹毛了體育記者,當晚已經將《當體育記者這回事》上網。

meganli_140525

我沒有去過很多本地賽事,但你們出埠去全運、東亞,我都有見證你地的工作。賽事項目之多,場地之分散大家都清楚,我大多數stay with一個項目,你地要通山跑(全運更要全省跑透透)採訪完多少好材料,到最後卻有多少可以真正刊出大家心裏有數。大家在同一天空下日囇兩淋,我不想比較哪位較辛苦,但我肯定你們沒有「渣流灘」。

我想你錯解了「行家」──是我的行家不是你行家。在劉翔2012奧運的故事令我氣憤的是,為何一宗轟動整個華人圈的新聞,硬要一大堆同劉翔無直接接觸的大學教授和醫護人員隔著螢光幕「砌」他的受傷原因、治療方法康復機會,而這些「估估下」的所謂專家之言究竟有多少新聞價值。劉翔受傷一事疑點重重,一定還有scoop可以吸引讀者眼球,但我亦明白時下的體育版編輯不會有有如此恆心叫記者繼續去明查暗訪。因為做得到要先知道他整個訓練康復計劃,一條正常的筋腱問題的最新最有效治療方法,然後查找中間出了甚麼問題。這需要大量literature review才做得好,或者就是你所說的現實無奈,香港的體育版沒可能做到這樣的報導。

批評你們無「做功課」的不是我而是運動員,我還沒要被記者採訪的福氣。他們其實有很多東西想跟你們分享,但你們的既問題令他們覺得odd,覺得無聊,然後到診所向我訴苦。這個是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問題,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我相信,不論是運動員還是記者的立場,總有辦法可以令採訪一事變得有趣,大家享受採訪過程和最後「出街」的成品,而不需要忍氣吞聲然後向我這些外人說三道四。

David Epstein當上體育記者,是因為他的大學長跑隊隊友突然在比賽期間猝死後激發出來的志向。除了明查暗訪所有被基因問題影響的運動員和學者而成的《The Sports Gene》外,仍然還在那噴血中的Sports Illustrated 比堅尼照下出其他無聊文章。但他沒有忘記當日自己當上體育記者的原因。我相信各位記者都有一個故事,有一團火,為甚麼當天選上體育版,而不是社會版或是娛樂版。聽老闆的命是大家每天用來糊口的工作,但真正愛運動的人,才會「仆心仆命」。而我都要靠這團火,半夜兩點沒有稿費都在電腦前回應你的文章。

除了艷照,Sports Illustrated亦可以容得下一個個有營養的運動故事。我特意找來他上年波士頓馬拉松的一期封面,裏面採訪了參賽者、義工、傷者、主辦單位等等在賽事不同角色的人的遭遇。事發一年,又一屆波士頓馬拉松,記者都找回當年的受訪者,跟進他們的情況。今天紐約時報趁法網又開鑼,又找回張德培講25年前他在紅土場爆冷贏當時世界「一哥」蘭度成為第一位華裔大滿貫得主的故事,因為比賽後他從來都沒有在傳媒前評論過這位對手──誰說十年廿年後的東西就代表沒有人有興趣?

我相信,體育記者有更多除了比分、賠率、球星有無買珠寶落老蘭外,有更加多讀者真正想看的故事來分享。運動員、教練和讀者都會有興趣知道小小的版面或air time,有些甚麼有趣的東西無奈被刪剪。

共勉之。

延伸閱讀:

前香港劍擊代表顏冠一網誌:波經 = 體育?

梁文道:中層讀物

蔡東豪「毅行出哲學」: Sports Writing和 Sports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