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老師的前途

【體路專欄】六月下旬,正值學生派發成績的季節;同時亦是學校公佈老師晉升結果的時間。從事教育界的朋友,入職之初固然懷著熱血,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貢獻社會,用生命影響生命;但老師都是凡人,都要吃飯、糊口,尤其在一切都是「土地問題」的城市裡。只談「理想」亦難以生存,於是當在學校工作了一段日子,自己希望可以透過晉升而獲得更加豐厚的薪金,實在無可非議。

體育老師到中年

【體路專欄】人生,需要追求終身志業,體育老師亦如是;然而,隨著年歲的成長、體能的下降、心力的消退,中年的體育老師,總會跟青年的時候有所不同,適應、轉化及更新,實在有其需要。

論輸波猶如哭喪的心理機制

【體路專欄】輸波猶如哭喪,一點沒有誇張! 這是筆者任職體育老師多年以來的親身體會,這種場面,多數是在競爭激烈、勝負難分的球場上發生的,每次遇上,總不好過;記得多年前筆者跟隨校隊參與籃球精英賽,最後在八強賽事中,在加時比賽之最後一秒被對方投入一球擊敗,賽後的場面,就是一場哭喪。事後,我在一篇文章中,分享了那刻的感受: 「當時所有隊員均從一刻前的情緒高峰上一下子下墮至一刻後的情緒深淵中;比賽結束後,你所能看到的,就是一群哭成淚人的少年,有些躺臥在地上捶胸頓足、有些瑟縮在一角顧影自憐、有些在哭泣聲中挾著平日愛說的粗言穢語、稍有理智的就竭力安慰隊友(但自己亦未能平復悲痛)。他們當時,大抵有少許能領略到楚霸王『時不利兮騅不逝』的感受,人縱有氣吞山河之豪情,獨領風騷的壯志,卻改變不了無可奈何之結局。」 只是輸波而已,何以如此歇斯底里?不明所以的人,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運動競賽時的心理狀態,跟「輸波猶如哭喪」的情緒表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理解掌握箇中的原理,對誘導運動員的成長,實在有莫大的禆益。 運動心理學的「倒U型假說」(Inverted U hypothesis) 指出,運動表現與生理喚醒呈現倒U型的曲線關係,偏低或偏高的生理喚醒,均不能誘發出最佳的運動表現。最佳的運動表現,需要適中的生理喚醒,才能促使運動員進入最佳表現的化境 (zone of optimal performance),而不同的運動項目,亦因應其特質,呈現其特有的倒U型曲線。一般來說,講求力量和速度的體能性項目,需要較高的生理喚醒,而動作比較細緻複雜、講究小肌肉協調以至狹窄的注意力焦點的技術性項目,則需要較低的生理喚醒。 上述關於「倒U型假說」的簡單描述,可以下圖表示: 足球、籃球、排球這些球類項目,都可以歸屬於體能性項目,其倒U型曲線,亦較其他的技巧性項目,更為偏向右邊。不過,單就這一點,並不足以說明及解釋「輸波猶如哭喪」的情緒表現。 在「倒U型假說」的基礎上,有心理學家提出了「突變模型」(Catastrophe Model),指出在高認知焦慮的情況下,配合高水平的生理喚醒,就有可能出現大幅滑落的運動表現。這個模型仍然沒有指出球員的情緒表現,跟比賽結果的關係,但卻點出高認知焦慮對運動表現的影響。…

體育老師的自尊

【讀者投稿】多年來,體育老師的形象,有不同的變遷,從前予人的感覺,多少是能武不能文、四肢較為發達、頭腦略為簡單、個性比較直率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