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科研的發展和展望



【體路專欄】在大眾眼中,科學家和學者往往予人安靜內向的印象,通常獨自專注工作。不過,筆者認為運動醫學及科學範疇的學者埋首研究之餘也非常熱愛運動,可謂動靜皆宜。

運動醫學及科學的主要研究範疇包括運動創傷預防及處理、運動生物力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延伸的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工程、教育、社會學等等。研究群組包括兒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及其它特殊群組。而在一些大型研究中,往往需要各不同範疇的學者互相合作和交流,可見學者之間的連繫十分重要。有見及此,本地學者組織成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當中的「運動科學及研究委員會」由本地各間大學的運動醫學及科學學者組成,旨在透過科研並經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從宣傳及教育的層面提升本港市民的運動知識。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
受試者在跑步機上進行足底壓力分佈測試,以分析跑步受傷風險。

近數十年來,香港的運動醫學及科學水平不斷提升。市民由從前以各類流傳的「偏方」治療傷患的年代,到現在懂得應用「P-R-I-C-E」原則(意即Protection 保護、Rest 休息、Ice 冰敷、Compression 壓迫、Elevation 抬高)或各種科學處理的方法。以「Rest休息」為例,目前運動醫學概念並不再是完全休息,所謂「Rest休息」只是限制受傷位置而已,其他部份仍需維持足夠肌肉活動,以達至更快重返球場。正確的知識能夠從社區層面中宣揚出去,令市民受益,實有賴從科研作為起點的推廣及宣傳。

運動醫學及科學過往大多應用於精英運動員訓練中,經歷多年的努力和發展,現時除了精英訓練外,普羅大眾亦受惠於科研成果。舉例來說,香港地區足球隊使用的「FIFA 11+」二十分鐘熱身運動,是由國際足協(FIFA)經科研項目發展出來,目的在於廣泛防止因足球運動引致的創傷,可減低受傷率高達約一半,「FIFA 11+」的預防受傷概念現時更延伸至籃球和欖球等隊際項目。另一方面,由香港浸會大學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運動醫學團隊携手合辦的「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計劃,內容也是從研究項目的結果而設計,幫助長者預防常見之肩頸、下背以及膝關節的問題,減慢肌肉骨骼退化。由此可見,科研結果經知識轉移後可以走進社區,讓大眾受惠。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
向對於運動科學有興趣的大專學生解釋生物力學儀器。

事實上,本港運動醫學及科學的水平在世界享負盛名,研究結果經常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上刊登,學會成員亦時常到外地參與演講及交流。在本地方面,學會經常組織不同的講座或研討會,讓本地的學者可以共同討論及促進合作。此外,學會亦積極招攬年青專才投身相關範疇的科研工作,例如每年舉辦以大專學生為對象的學生研討會,提供一個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平台,讓學生有機會發表其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學生研討會實況。

在未來的日子,本學會將繼續推動科研,期望有更多科研成果能令大眾受惠。同時,學會亦會組織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促進年青研究員和學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動運動醫學及科學的長遠發展。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莫鑑明博士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副會長、運動科學及研究委員會秘書 (2020-22年)
運動生物力學(Sports Biomechanics) 期刊副編輯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