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老師也談本土主義



heroCheung_20160519

【體路專欄】閱讀文章前,請勿誤會筆者會大談社會政治。既然這是個體育運動的空間,我們要講的當然是本地體育運動吧。 

校園裡、操場上,不難找到我們的學生總喜歡模仿一些具名氣的運動員。籃球場上總有「沙田史堤芬‧居里」;足球場上亦一定會有人自稱「大圍C朗」;每年陸運會上,怎可缺少「新翠邨保特」?學生們會在運動上賣弄自己的技術,穿著他們的衣履,彷彿就是運動明星上身一樣。少年人就是這樣輕狂,但同時又非常可愛。

 

對於他們所獲取的體育運動資訊,往往都是透過傳統傳媒而來,然而,我們傳統的卻似乎偏重外地體育為主。每日翻閱報章體育版,不是外國足球消息,就是美國職業籃球聯賽資訊。即使電視體育新聞所播放的片段,亦以外地比賽為主體。在這個氛圍之下,你叫我們的學生怎會關心本地體壇發展?

 

作為教育工作者,雖不能夠扭轉傳統傳媒以報導外地體育為主的局面,但我們卻可以把更多本地體育資訊和發展介紹給學生。其實,香港運動員非常爭氣,在不同的運動領域上都取得不錯的成就。還記得筆者少年時代已知道香港有個洪松蔭(單車)、車菊紅(保齡球)、齊寶華和陳丹蕾(乒乓球)、陳智才和陳念慈(羽毛球)。之後還有黃金寶(單車)、李靜和高禮澤(乒乓)。

 

當然不可不提,為香港取得奧運史上第一面金牌的李麗珊(滑浪風帆)等等……作為老師怎會沒有材料向學生作介紹?時至今日,我們香港體育界的貢獻更加廣泛呢,愈來愈多項目都有值得向學生分享的資訊。加上網路平台的出現,「有心人」成立網上傳媒,增加了香港運動員曝光的機會。老師只要偶爾把一些體育新聞資訊,透過社交網站分享,甚或把報導張貼在校園(如體育科壁報版)內。久而久之,總有學生會對本地體壇產生興趣。

 

筆者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學生和本地運動員的距離拉近。每年學校總會舉辦陸運會,不妨考慮邀請現役或退役運動員作為頒獎嘉賓。當「目標人物」受邀出席,可以先行在校園電視向學生介紹。若果認為此舉會令工作量大增,可考慮以壁報替代。再簡單的,就是在比賽場刊預留頁面介紹。總之,務求令學生因此認識一位本地運動員,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至於怎樣可以較容易找到不同項目的運動員?其實康文署的學校體育推廣小組,每年都推行一個名為「學校體育大使」計劃,當中涵蓋近30個體育項目的運動員,可以到校作嘉賓。

 

假如學校管理層對陸運會的主禮嘉賓有一定的「要求」,那唯有從體育課堂著手吧。在學校體育推廣計劃裡,有一項名為「運動示範」計劃,讓老師們揀選合適的項目。通常各總會都會派出運動員和教練到校作示範推廣,學生就可以近距離接觸到本地不同的運動員。筆者最近就在校內向學生推廣板球,板球總會則派出現役香港隊及教練到校,學生反應非常雀躍。

 

當老師願意為本地體壇多做推廣後,作為運動員的也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有小朋友的志願是想成為足球員,為什麼很多家長都反對?除了是擔心前途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香港有部份球員在球場以外的形象似乎不太討好(當然也有很踏實的球員)。另外有些運動員,卻好像高高在上,遇上學生的簇擁甚至會擺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這樣又怎樣吸引青少年繼續有興趣認識本地體育?我相信以上只屬少數負面例子,但如果香港運動員都希望得到更多「自己友」的關注,就不妨從自己的言行下點功夫。要知道平易近人其實都是待人處事的技術啊。

 

筆者作為體育老師,當然希望學生多做運動,多注意身體健康。同時,更希望我的學生會關心自己生活的地方的一事一物。李斯特城今季在英超奪冠固然是一個神話;帶領東方足球隊於今屆港超聯封王的女主帥陳婉婷(牛丸),更創造歷史,且獲得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作為香港人,這宗體育新聞是否更加「貼地」?更感光榮和自豪?假以時日,如果有女學生想做「大圍牛丸」,然後組織同學參加學界女子足球比賽,豈不是更叫人感動?香港體育老師,加油!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