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學業之戰



Jpeg

【體路專欄】筆者和許多體育同業都一樣,除了是體育老師外,也需要兼教其他學科,以及擔任班主任的工作。許多時候都會發現學生們即使在運動場上表現如何閃耀卓越,卻會敗在課本裡;每當到了家長日,他們的父母總是提出類似的問題……「老師,唔知點解?我個仔 / 女以前讀小學個陣好乖好聽話,但自從入咗你地學校,加入埋校隊後,佢既成績就不斷咁跌,其實佢係咪應該要退出呀?」 

上述「提問式投訴」並不是最難堪,反而其他老師主動向家長提出退隊的建議才是最叫人苦惱。尤其今時今日學校學生人數已不算多,每年組織校隊參加學界比賽經常出現「僅僅夠糊口」的情況,萬一在比賽季度中突然多幾位學生「被」退隊,然後無奈地向學界體育聯會提出棄戰,叫人情何以堪?而最難處理的,莫過於仍然留下來,卻因為已經沒有比賽的校隊成員;他們既失去了比賽目標,也沒有繼續練習的意圖,校隊練習的氣氛亦漸漸變得散漫……

由「中學會考」過度至「中學文憑試」,今日教育現場的氣氛亦有所轉變。今日提倡的「普及教育」,人人都可以讀中六,但是否所有學生都具有考上大學的能力卻令人懷疑。整個課程比起昔日會考艱深,一些從前是預科才接觸的課題,現在中五已經需要學習。學生由中三升上中四,面對著一個猶如高牆的課程,往往挫折感自然多。當小測大考交不出成績,放棄的念頭隨之而起……

有時候筆者也理解校內負責教務工作的管理層,他們需要為學生考試成績把關,尤其今天是「問責」的年代,無論學校對外宣傳,抑或外界品評一間學校的優劣,定必先以公開考試掛帥。可想而知,學生學業成績才是「硬道理」;即使你擁有一位在學界比賽中屢破紀錄的「武將」,都不及一個考獲「5**」的「才子」來得更加瑰麗。再想一想,學校大部份管理層都是「文人」出身,他們當學生的時候都是對讀書頗有把握;體育運動對他們的概念就只有體育堂、玩、無前途、無出色之類。

「打波打到幾叻都無用,搵到食咩?」相信許多父母都曾經對自己子女說過這番說話,而筆者的確曾與一位家長輩的老師聊天,言談間亦不諱言表示,寧願讓自己的子女學好音樂,都不鼓勵他投身運動,因為即使將來學業不成,都可以靠教授音樂糊口……由此可見,「體育運動沒有經濟價值」的觀念在家長的層面其實相當普遍。漸漸,「體育運動」已成為讀書的頭號敵人,每當學生在學業上力有不遞,「校隊練習太多」容易成為指摘的原因。

當同學們在參與運動訓練過後返回自己書桌學習,開始感到精神不振,甚至在測考之中成績低落時,請不要把一切視作理所當然!的確過往有不是學者研究所得,「運動」與「學業」並非互相矛盾之餘,更加是相輔相成。最簡單的邏輯是,如果讀書會影響學業,豈不是所有大學生都是「東亞病夫」?其實問題只不過是學生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吧了。

就在筆者的學生之中,有太多掛著「學生運動員」身分的年輕人,每當升讀中四後成績大跌幅,繼而受到老師家長的責怪,往往都把原因押在「日日要練習」裡。倘若把他們的日常生活檢視一下,不難發現最影響學習的首三位應該是手機、朋輩和自己。如果學生們可以做到良好的時間管理,專注於「學習時學習;訓練時訓練」,且有強烈而團結的校隊氣氛,隊員之間互相支持勉勵,加上執行上對自己嚴加紀律,筆者實在找不到令到學業退步的理由。

若要運動取得成果,訓練過程其實是非常刻苦,亦容易令人放棄,所以願意認真參與體育運動的學生,他們的決定已經值得令人欣賞。而同學們,能夠在中學(甚至大學)期間參與體育競技,時間雖短暫,但回憶卻可以是一生的,請好好珍惜作為學生運動員的身分,將體育和學業一起拼肩作戰。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