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健身業界停停停 倒閉潮迫在眉睫



體路專欄, 忠心直說, 邱益忠
(網上圖片)

【體路專欄】本港第三波疫情近日稍見緩和,政府宣布無突發性逆轉,將於周五(28日)放寬部分措施,包括晚上9時起才實施晚市禁堂食、重開戲院及美容院等,並容許市民於郊野公園及戶外運動時不戴口罩,為期7日,然而健身中心依然未放寬。

體路專欄, 忠心直說, 邱益忠
(網上圖片)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表示,重開較少身體接觸的戶外運動場所,包括運動場跑道、網球場、單車公園等,亦容許在郊野公園及戶外做運動時豁免戴口罩,惟不包籃球及足球場。

筆者於周三(25日)接受四間媒體的電話訪問,表達以下意見:

1.一般來說,健身中心僅讓會員出入,又會記錄顧客資料,假如不幸地出現病毒傳播,可以追蹤到相關人士。
2.健身業界今年已經因關閉令而停業接近3個月,零收入情況已令50間健身中心結業,若繼續停業,倒閉的數目有機會超過100間,失業人數多達1,000人至1,500人。不可單說「馬死落地行」,現時各行各業職位數目不斷收窄,轉工不是說做就做。
3.不想跟其他行業比較,只是納悶似乎政府及大眾未透徹了解健身行業(這是合情合理,全香港也不是只有健身行業),認為健身中心就等於大量顧客在有限空間內做運動,每天有數以百計的人流。

但想透過專欄提出一點,並非每一個健身及運動場地,每天進出人流會超過數百人次。

現時香港大約1,000間健身及運動場地,當中只有不足100間屬連鎖店及大型健身中心,其他均為中型及中小型健身中心,每一小時人流可能為單位數,最多也是16至20人(包括教練及客人),這個數字絕對比食肆、美食廣場、商場還少。

舉個例子,在太古一間2,000呎、實行「會員制」的健身中心,一般只有2-3位教練,假設他們每一小時都可以「有工開」,每人教一個客,都只是6個人,而這個例子已是現時業界大部份的經營生態。

4.筆者提出,既然未出現「健身群組」,是否容許健身中心有限度重開,例如:
A.有業界提出是否可以先重開教練與顧客的「一對一服務」(像美容一樣),暫時不恢復團體班;
B.按面積作人流控制的指標,例如1,000呎以下的健身中心,不能同時間多過8名教練及顧客,或2,000至3,000呎的健身中心最多只能容納16人等。

5.「較少身體接觸的戶外運動場所」,筆者很想指出一點,一般來說,教練教授客戶時,不會有過多的身體接觸,除非有必要。一個專業的健身教練要接觸客戶前,必定會問一條問題:「我會碰到你的肩膀,手…這樣ok嗎?」

體路專欄, 忠心直說, 邱益忠
一般來說,教練教授客戶時,不會有過多的身體接觸,除非有必要。一個專業的健身教練要接觸客戶前,必定會問一條問題:「我會碰到你的肩膀,手…這樣ok嗎?」 (邱益忠攝)

所以未有疫情前,教練本來就和客戶理應保持一定距離,如果你在健身室見到有一位教練和客戶,在一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都身貼身去做運動,只有兩個可能,一是那位教練不專業,二是他倆是在調情中。

後記:筆者今年的心情相當矛盾,女兒出世讓我每一天常掛笑臉。另一方面因為我本身是200位健身教練的義務經理人,會安排搵工、實習、創業或接受媒體訪問,幫助他們在健身行業上慢慢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看到一眾年齡和我相若或年齡比 我小的教練,在過去幾年步向成功,但又因為一場疫情而面對無數難關,心一直不好受。

文:運動公關邱益忠(AASFP運動公關、NBA專欄作家)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