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準確的動態檢查促進復原

【體路專欄】關節痛對大眾來說十分普遍,但引起痛症的成因卻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關節痛常見於與運動相關的關節,其中包括了膊頭、手踭、肩頸、腰背、下肢及膝頭。如果只著眼於處理出現痛楚的部位,大多數只能達到半桶水的效果,未能根治痛症。很多時,病人都會拿着影像圖片 (如x-ray及MRI)來求診,然而對於運動醫學的臨床診斷來說,影像圖片只是一個輔助及參考。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量越多越能「健心」嗎?

【體路專欄】有不同的研究和充分證據均顯示,體能活動有益健康,並有助預防非傳染性疾病,例如肥胖及過重、冠心病、二型糖尿病,以及隨年紀增長而發病率提高的認知障礙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等。恒常的帶氧運動和阻力訓練,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風險。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熱身運動的「ABCD」

【體路專欄】運動創傷防護員身兼多職,不但在比賽期間提供臨場支援,擔當防護的角色,亦會走入練習場地,分享運動醫學知識。近年不少大專及業餘或職業球隊,都有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身影,亦逐步擴展至中學的學界運動賽事。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常做運動讓大腦變得更健康

【體路專欄】千萬不要以為年輕,認知障礙症便離你很遠。如果你的心肺功能較差,患上早期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會明顯較高。日常足夠的體能活動能增強腦部益智及提升認知能力,有助減低日後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隊醫之日常

【體路專欄】在球場中,隊醫(Team Physician)跑出球場為受傷球員檢查傷勢,使用冷凍噴霧(坊間稱為神仙水),然後球員便安然無恙般繼續上陣,可能是大部分球迷對隊醫的印象。在外國,隊醫普遍分為球隊醫生和球隊物理治療師;而在香港,隊醫通常都是物理治療師,如香港足球超級聯賽(港超聯)的隊醫都是由物理治療師擔任。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愛好者的後盾 — 合作無間的運動醫學團隊

【體路專欄】在疫情的新常態下,運動場所動輒關閉數個月。當場所重開,運動愛好者往往因為體能降低和狀態下滑而增加受傷風險,甚至導致一些嚴重傷患(如前十字韌帶和亞基里斯跟腱撕裂等)。香港受到中西文化影響,在治療運動創傷的方式上,可謂五花八門。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水中動態恢復 促進運動復原

【體路專欄】水中運動源遠流長,除了水中物理治療外,水中健體也是廣受歡迎及熱門的康體活動。因應第五波疫情的緩和趨勢,健身中心和體育處所已分階段地重開一個多月,社區再次掀起另一浪運動熱潮。在興奮「操肌」和「報復式」練習背後,潛藏著不少過度操練和運動傷患風險。運動愛好者可曾想過水的特性可以促進運動恢復?本文將會概述水中運動的科學原理,並建議一些簡單易學的水中動態恢復運動,藉以幫助讀者促進運動復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是慢性痛症的良方?

【體路專欄】在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後,身邊很多親朋戚友都趁着社交隔離措施放寬的時間相聚。有不少長輩及年輕朋友,在言談間亦提及身上各種痛症彷彿因疫情而加劇了。有研究數據的結果與一般人的看法相似,由於新冠肺炎讓體能活動下降,不但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亦有機會引起或加劇慢性疼痛,情況值得關注。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骨折不只是「斷骨」

【體路專欄】不少運動員也曾受足踝骨折困擾,香港短道速滑選手朱定文就曾在訓練時不幸受傷,導致右腳腳踝嚴重骨折,錯失參與平昌冬季奧運會的機會,幸而他積極治療,克服了漫長的復康過程,終踏上北京冬奧舞台。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讓學童動起來!

【體路專欄】相信眾多家長及教師都希望學生在上課時能保持安靜,可是身體長期太「靜」,或對學童健康有長遠影響。靜態行為泛指以坐著,倚靠或躺著的姿勢進行的低能量消耗(不超過基礎代謝率的1.5倍)活動,其中包括使用電子屏幕和其他非使用電子屏幕的活動(例如坐著做功課或聊天)。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體能訓練New Normal

【體路專欄】隨著運動科學的發展,從前盲目地進行高強度和大量體能訓練的訓練模式,已經不合時宜。近年來,不少體能教練亦引進科技和各種數據來協助制定和監察訓練,讓訓練模式更能符合運動員的身體狀態及運動項目的體能要求。那麼,如何利用數據來制定針對性和科學化的訓練,從而達致運動不受傷及持續突破運動表現的目標呢?筆者將於下文簡介五個備受體能教練所廣泛使用的數據和訓練方法。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世界上有完美的跑姿嗎?

【體路專欄】緩步跑是深受香港市民歡迎的運動,只需要一雙跑鞋和一顆喜愛運動的心。香港體育學院於2000年進行了一項關於港人參與運動項目的研究,結果顯示緩步跑是香港第四位受歡迎的運動,僅次於游泳、羽毛球和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