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當體育記者這回事》

又一次被記者誤會了…… 估不到拙文可以惹毛了體育記者,當晚已經將《當體育記者這回事》上網。

體育記者的自我修養

【體路專欄】偶爾在《主場新聞》看到姚崢嶸的專欄,再拜讀他在專欄介紹的書。字雖然多,但不澀,在訓練營裏,三兩日已經看完一本他早前介紹過的The Sports Gene。

怪獸家長世界錦標賽

  【體路專訊】以前唸小學時有家長日,中學時有家長日,大學呢?好像近年都要搞家長日,校長更要在簡介會利申,就算發現貴子弟談戀愛,都不會在早會上向其他同學公開其名字。

「小孩不笨」式的運動風氣

【體路專欄】早陣子,香港職業摔角手何顥麟在《體路》寫,新加坡人在健身室做自己、不敢hea的風氣教香港人既羨且妒。他問,為甚麼新加坡人總會擠出時間做運動,原因其實很簡單:人始終有惰性,風氣,都是逼出來的。

棒球界醫神?

【體路專欄】診所裏,每個運動員都在討論甚麼時候去看《KANO》。趁出差前一日假期,終於可以和他到戲院沾沾那可能已冷卻的熱血。戲中男主角手指頭擦傷破皮還是小事。我想起,棒球中最嚴重傷患,造就一代棒球界醫神。

凱旋血門——軍醫打假波事件

【體路專欄】香港大球場南看台入口,我們呷著啤酒吃著炸雞,排隊等看球賽。大球場只有每年這個時間才像搞比賽,其他時間都是「真的假不了」,入滿超過一半已經要劏雞還神的賽事。他等了太久,開始有點醉意,忽然問我,我有沒有曾經幫球會「打假波」。

尋找他鄉的故事

【體路專欄】話說,上回卡路爾比賽途中手指脫臼,外電沒有報導幫他復位的治療師姓甚名那誰。多得人肉搜尋功能,我終於找到韋斯咸first team的物理治療師Dominic Rogan. Rogan在曼徹斯特大學畢業,沒有順利到曼聯甚至曼城當隊醫(找天再詳述原因),反而是到了愛華頓做治療師。

拒絕畢彼特──軍醫「被辭職」事件

【體路專欄】所有唸運動醫學相關課程的學生,都會手持一本《臨床運動醫學》(Clinical Sports Medicine)當聖經一樣研讀。書中兩位編者「康嘉廉」Karim Khan 和「畢彼特」Peter Brukner 也因此被捧為神級運動醫學醫生。

冬奧「無料」隊醫

【體路專欄】當年往澳洲唸運動物理治療碩士,有一位同學比我們遲了兩個星期開學。到他回校上課的時侯,他解釋,是為當年的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為澳洲隊作駐場服務。

治療六星級運動員

【體路專欄】我第一個支援的國際奧委會賽事,是2009年於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亞洲青年運動會(Asian Youth Games, AYG)。當年新加坡體育局和衞生部,要求當時設有運動醫學部的公立醫院派出醫護支援賽事,帶挈我這件剛好派駐運動醫學部的「蛋散」有幸參與,也見證部門主管的籌備過程。 2009年的AYG一直被視為2010年青年奧運會(Youth Olympic Games, YOG)的壓力測試,所以上至籌委會下至義工都不敢怠慢。 到我第一天到達主辦單位的診所和物理治療室,我終於感受到何謂「不敢怠慢」。

為了贏,你可(被)逼到幾盡?

【體路專欄】田納西•威廉斯在The Glass Menagerie獲得空前成功後,安逸的生活反而令他抑鬱症病發,到精神差不多崩潰了,才能寫成一代名著《慾望號街車》。貝多芬病到差不多全聾,才寫出《快樂頌》第九交響曲。《罪與罰》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就算每本著作給他帶來巨額版稅收入,也要豪賭至山窮水盡,才有靈感寫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