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色的強者



【體路專欄】在上期專欄裡,筆者分享了一所屋邨學校在田徑場上師生奮鬥的故事,得到同業們的關注,而當中提及那所學校的師生亦紛紛把故事分享;更有對故事內容加以指正……這樣說明了一個現象,就是改朝換代的事情往往能夠引起許多人關注。造王者的故事固然引人入勝,不如又從失敗者方面看看,了解一下箇中原因吧。

筆者在沙田區中學工作了超過二十年,當中以運動成績掛帥的學校不算太多。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有人提議成立一所不僅只注重傳統學科的學校,更要重視具有體育或藝術潛質的學生,於是就促成一所破格的學校誕生。當時的選址亦別具心思,正正座落於銀禧體育中心(香港體育學院前身)旁邊,大概是為了方便學生於平日放學後進入「銀禧」繼續接受精英培訓,繼而練出一批他日能夠代表香港參與不同體育項目的明日之星。

學校出現,立即吸引家長和學生紛紛青睞,而能夠成功獲得取錄的學生肯定是「身懷絕技」的非凡之輩,因此在學界體育比賽裡很快便打響名堂。每年學期末學界頒獎典禮中,所獲得的獎杯肯定是區內之冠。頒獎禮後,學生會把獎杯帶回所屬學校;有時同區的同業們亦會笑語:為了不讓學生在運送獎杯的過程有所缺失,選擇在該學校舉辦頒獎典禮實屬不二之選。筆者亦因此每年都有機會帶領(極少量)學生進入該校校園,一方面參與一年一度的典禮,另一方面是跟學生一起感受該校的運動氣氛。

由於該校的面積比一般學校大,且體育設施亦較其他齊全,加上學生本身具備高水平的運動技能,校園充滿運動氣息。當時筆者尚算年輕,見到該校的師生投入參與體育運動外,更似乎散發著一股「強者」的氣派;畢竟在同區之中他們是運動場的常勝軍,這些年來能夠有實力跟他們較勁的學校實在寥寥可數,因此學生在比賽中傲視同儕也是常態。後來筆者有幸可以協助籌備區內的學界比賽,多了機會接觸該校的師生,發現當中亦有不少默默耕耘的同業和目標清晰的年輕人,在享受運動樂趣之餘亦帶出了許多隱憂……也許就是這些原因,導致近幾年,甚至今天遭到滑鐵盧的結果。

有同業坦言,中學文憑試的出現,多少改變了參與學界運動的生態。學校管理層為了一個公開考試的成績,寧願犧牲年輕一輩在運動場上做夢的可能。「不淮中六學生參加學界比賽」已經是不少學校的禁令;而更極端的方法是索性把參與學界比賽變成「獎勵」,只容許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出席。因為學生公開試只論分數,縱使在運動場上穿金戴銀、威風八面,只要學科成績失手就枉費學校六年的栽培。整個社會重視學業成績,學校自然需要配合,管理層亦只好跟隨;校隊未能派出最強的學生比賽,成績亦未能有所保證。

另一方面,今日的社會視教育為「產業」。學校教育屬於消費品,家長就是消費者;每當家長眼見自己的子女未能獲得老師重視,又或者學生本身在運動場上已嶄露頭角,容易受到其他學校注視。而為了增強己校在比賽的實力,學生自然受到拉攏轉校。每當有學生成功轉校,校隊實力頓時大打折扣,即使後備兵源可稍作補充,但老師、教練在幾年間花在該學生身上的栽培卻瞬間枉費,可見對學校其實是嚴重打擊。

學生學習態度也要負上一定責任,尤其活在「強者」學校之下的學生更加需要注視。或者他們從少到大已經習慣站在高地,忘記了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謙卑的態度方能成就大業,尤其在體育運動的領域裡更加是「只有累積,沒有奇蹟」。近年筆者也曾聽過該校同業表示有學生會埋怨老師訓練安排太多太密;又或者在練習時間往往手機不離手等等……究竟是今日社會過度以學生為本、科技為上?還是今天這一代難再傳承上一代在處事上默默耕耘、沉潛力學的做人價值?

相信今年對於該校是值得反思的一年,以往從未想過的結果今年竟在不同比賽裡相繼呈現。從前以體育運動成績掛帥,今年雖不至於一敗塗地,但總算是未如人意。習慣了成功,也要學習接受失敗。比賽之中稍嘗挫折也是一件樂事,至少可以讓學生得到認真反省,痛定思痛,然後繼續勇往直前……這叫做歷練。況且,強者學校有足夠底氣應付這一跤,學生們的質素仍然是區內數一數二,只要調整一下自然可以翻身。至於學校管理層方面,希望也要記得昔日成立該校的初心,就是要讓有運動潛質的年輕人可以在傳統的教育平台上受到重視。

今年學界賽事已接近尾聲,有學校在比賽中戰勝傳統強校,寫下歷史,創造佳績,自然全校歡騰,繼而再為校隊訂立鴻圖偉略,宏大目標;但請不要驕傲自滿,自我陶醉眼前一刻,因為強者很快會便會醒覺……來年的學界比賽會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