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運動在校園



【體路專欄】這幾年間,一股新興運動浪潮在學界不斷蔓延。健球、冰壺球、旋風球、躲避盤等等,在不同社區百花齊放。既有開辦同樂日,亦有提供技術提升、比賽裁判課程等。加上不同媒體廣泛報導,甚至有大型非牟利機構透過其組織動員能力,把幾項新興運動連繫起來,舉行全港性運動會,吸引年輕人參與,氣氛一時無兩。然而,卻有體育前輩對目前的現象頗有微言,年輕人「一窩風」參與新興運動,反而忽略了傳統運動項目;甚至對一批新晉體育老師只顧埋首推動新興項目,而把原有校內項目擱下這等做法抱有不滿。究竟「新興」與「傳統」之間是否猶如鴻溝不能融和?或是當中其實既是危機,也是契機?也是體育人值得關心的事情。

所謂「新興運動」的定義其實可以很廣泛。三人半場籃球、沙灘排球、室內五人足球,甚至七人欖球等等,正是從傳統項目中演變出來,有部份更發展成為奧運會常規項目。相對於傳統而言,這些項目的產生都只不過是五、六十年光景,從一個地方的民間遊戲發展至全球性比賽。把新興遊戲規模化,然後向全球開展,從而得到重新定義,成為別具一格的新興運動。然而,它們都存在共通之處,就是這些「新興運動」其實都是在傳統之中把原來的場地大小、時間限制、比賽人數、空間環境等等作出改變,令比賽更加刺激,運動方式和本質其實沒甚改變。

另一種可以稱為新興的就是一些以往較為冷門,但在這個日漸多元化的社會越來越得到廣泛認識,其中棍網球就是例子。翻查資料可以知道棍網球源於過千年前的印第安部族遊戲,而現代棍網球起碼都有二、三百年歷史。至於香港熱衷這項運動的年輕人,最初亦只不過是一批大學生而已,但近幾年在機緣巧合之下,加上電子媒體落力推動,越來越多中學生參與該項運動。筆者亦有學生目前正積極投入參與。相對於中學裡面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籃、足、排球;田徑、游泳等等,向學生介紹棍網球時的確非常新穎,而他們亦覺得是「新興」。

筆者年輕時亦曾經有過參與發展新興運動的經歷,當中點滴亦值得分享。記得那年正值當了老師的幾個年頭,在偶然之下跟幾位師範同學參加一個曲棍球導師課程,期間亦認識不少年輕有為的體育新晉。細談之下發覺曲棍球的確大有作為,但限制於場地之下未能在本地得到普及;於是有人提出把場地和人數作出改動,令運動可以適合在一般中學的籃球場上進行。當年有幸得到一位曲棍球教練協助下,成立了一個以教師為主的曲棍球協會。筆者和一班志同道合的體育人就趁工餘開展推廣工作。在那個沒有面書和電子媒體尚未普及的時代,事事也要親力親為。從制訂規則、對外宣傳、舉辦同樂日,以至校際比賽,所花費的心力的確不少,但既然大家都是年輕新一代,亦沒有太多家庭負擔,能夠全心全意發展一項新興運動確實容易。而那幾年間成效顯著,部份中、小學都成立五人曲棍球隊,參與協會的比賽。再過一段時間,由於沒有新成員願意加入組織活動,加上當日一班新晉在工作上或家庭上出現變化而逐漸離開協會,最後在沒有人打理會務的情況下,組織亦無奈解散,今時今日筆者也沒有聽聞本地學界有類似的活動了。

上述真人真事分享,說明開展一項新興運動實在不難,但若要持續運作,能夠經歷時間考驗卻大有學問。目前坊間許多新興運動均由一群熱心的年輕一代負責推廣,筆者眼見他們處事有幹勁、有活力,又懂得善用不同媒介協助推廣,比起筆者當年卓越很多。舊人放開胸襟離場,且願意引導滿腔熱誠的新人進場,一切仍然在乎一班推廣者如何處理。

有些體育前輩對目前新興運動發展仍頗有意見,他們認為學校始終要重視傳統項目,學生連傳統項目都學不會,發展新項目都只不過是「花拳繡腿」,上不到大場面。而那些熱衷於所謂新興運動的參與者,都只不過是因為未夠能力在傳統運動中做出成績,於是在那個「新興運動」小山崗上孤芳自賞……

筆者認為,只要能夠吸引更多青少年願意參與體育運動,「新興」與「傳統」之間根本不應該存在矛盾,甚至可以互補不足。香港正是因為土地不足,場地不多,於是許多傳統項目實在難有起色。新興運動出現正好解決上述問題。另一方面,有部份學生可能是能力和技術所限,從少已經少做運動。由於部份新興運動技術要求相對簡單,某程度上讓該批學生有機會重拾做運動的樂趣,體育人更無理由阻止。

筆者在師範修讀時,導師已經教育我們要做一位全面的體育人,讓年輕人可以在我們身上感受到參與運動的樂趣。若果把自己「定格」為某一項目專家,倒不如索性當專項教練好了。暑假將至,又是呼籲我們學生遠離手機,多做運動,一起共享陽光。大家努力!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