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雙腳踏著以籃球巨星命名的波鞋、雙膝穿著德國的名牌護膝、雙手戴上護臂、頭上架上一對專業的運動護目鏡,一身「無得輸」的運動裝備,給這位學界籃球員,配上「千金之軀」的身份。
對比那個穿「白飯魚」上體育課、「人字拖」落街場打波的年代,那時的少年是否有些情何以堪呢?那時的少年(註1),總有不少省吃儉用、傾盡零錢,以求購買一雙夢寐以求的運動鞋的經驗;畢竟,那個年代,父母給子女兩餐一宿、供書教學,已然盡了天職。其實,基本的裝備,已經能夠實踐運動的熱情,一對跑鞋,可以走遍城市近郊高高低低的路徑,一對波鞋,可以穿梭港九新界大大小小的球場。
時代不同了,沒有甚麼運動,可以說是廉價的。今時今日,比較認真一點地參與一項學界比賽,購買裝備、參與訓練班甚至聘請私人教練,可以數千,甚至過萬,說這樣可以促進體育產業,也不為過。
裝備並不等同優異的表現,有需要時才應當使用,不過,總有不少人希望透過裝備提升自己,說這可能有點「伊卡洛斯」,最終會害了自己,似乎有點Mean,可是卻又真的有專家指出護具的危害,茲引述如下 (註2):
「年輕人佩戴運動類型的,那種緊貼腿的護膝,在腿部受傷的時候配戴,平時生活中最好不要戴,要不然會使自己的膝蓋產生依賴,主要是肌肉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廢用性萎縮,反而不利膝蓋健康。
長期戴護具,或者只要一運動就戴護具,可能會影響肌肉發揮正常功能,使肌肉力量下降,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影響人的本體感覺功能的發揮,尤其是在忘了帶護膝或者長時間帶護膝後,反而在做一些常規運動動作時更容易出現膝關節損傷。」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甚麼運動不涉及裝備。筆者認為表現與裝備是有一種微妙的關係,大底低水平的競賽,裝備起不了關鍵的作用,相反高水平的競賽,分秒毫釐俱要講究,精良之裝備實在不可或缺。
以背越式贏得1968年奧運跳高金牌、開創跳高革命的美國運動員 Dick Fosbury 曾經這樣說:
『When you reach that elite level, 90 percent is mental and 10 percent is physical. You are competing against yourself. Not against the other athlete.』
他所說的心理作用,固然不能在低水平競賽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在體能、技術未臻高峰之前,強說心理技能可大大提升表現,甚至出奇制勝,都是有點自欺欺人的,心理與表現跟裝備與表現,情況十分接近。
英文俚語有「Enough is enough」,除了有「足夠就好了」、還有「適可而止」的意思,運動需有這樣的態度,參與學界比賽亦是如此!
註1: 筆者出生於六十年代,成長於七、八十年代,少年時經常隔著體育用品店的櫥窗,望著一雙雙Adidas 的經典球鞋(Superstar 及 Forest Hill 俱是其中之表表者),高中時才得悉那些都是網球鞋,不適合長跑。中五那一年,我穿了一雙 EVA 材料作鞋底的跑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
註2: 《護膝到底該不該戴?》網址:https://kknews.cc/zh-hk/health/v9ngny2.html
文:傅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