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40):調節「喚醒」水平有助提升運動表現



運動心理學,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體路專欄

【體路專欄】我們不難察覺,在運動場上,有些運動員顯得雀躍萬分,戰意高昂,有些運動員卻顯得沒精打采,士無鬥志;另一方面,有些運動員卻是興奮過度,以致表現「失常」。其實,這些都是與運動員的「喚醒」水平(arousal level)有關。

根據Gould與Krane(1992),「喚醒」水平泛指一個有機體(人)的生理及心理活動,程度上可以由「熟睡」一直延伸至「極度興奮」的狀態。Martens(1974)就曾以汽車的引擎來比喻人的「喚醒」水平:『如果引擎的強度可以用每分鐘的轉速來衡量,人體的強度便可以用「喚醒」水平來量度』。不過,Landers與Boutcher(1993)就不大同意,他們指出人體和汽車的引擎是截然不同的,因為汽車的引擎在過熱時可以被關掉,但人只要是一息尚存,則「喚醒」水平仍舊是處於一個持續運作的狀態。因此,適當調節「喚醒」水平,對提升運動表現是非常重要。

「喚醒」水平在個別運動員之間固然可以有很大的差異,就算是同一個運動員,在不同的賽事或處境,都可以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喚醒」水平。一般人相信,運動員的「喚醒」水平越高,其表現會越好。不過,根據Yerkes與Dodson(1908),「倒U」理論(Inverted-U Principle)指出,在「某一程度」之下,運動員的「喚醒」水平越高,其表現會越好;但超過了「這個」程度之後,運動員的「喚醒」水平越高,其表現反而會越差。

運動心理學,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體路專欄

原來,當人處於「過高」的「喚醒」水平時,就會經歷從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ous nervous system,ANS)而來的,種種使人厭惡的性緒(emotional)反應(例如,緊張、擔擾、恐懼、不安等),這些反應對運動表現通常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除了運動員本身之外,任務的難度亦會影響到個別運動員「最理想」(optimal)的「喚醒」水平(Lowe,1971)。一般來說,如果任務只涉及「簡單」的動作,因為要求表現的水平一般較低,所以其理想「喚醒」水平區會「較寬」;亦即是說,「喚醒」水平無論是「過高」或「過低」,對這類任務的表現都「不會」構成重大的「負面」影響。反過來說,要是任務涉及到較為「複雜」的動作,因為要求表現的水平相對較高,所以其理想「喚醒」水平區亦會「較窄」;換句話說,只要「喚醒」水平「稍為不足」,又或者是「略為偏高」,都「會」對表現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運動心理學,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體路專欄

調節「喚醒」水平的方法其實可以很簡單,Weinberg與Gould(1995)建議,要提升「喚醒」水平,可採用以下的方法來激勵自己:

  • 刻意加速呼吸的節奏,
  • 做些激勵的行動(與隊友一起吶喊或擊掌),
  • 聽些勵志的音樂,及
  • 利用表象訓練(imagery)去製造一個令人興奮的環境。

反過來說,想降低「喚醒」水平或放鬆自己,則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

  • 保持微笑,
  • 享受運動和比賽時的樂趣,
  • 把壓力注入平時的練習當中(模疑訓練),
  • 把節奏放慢下來,
  • 只專注於目前,及
  • 預先設定比賽計劃和策略等。

最後,作為教練或領隊,很多時都會在賽前向隊員訓話,以激勵士氣。不過,他們很多時卻沒有留意到,個別隊員的「喚醒」水平均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對於某些隊員來說,該段訓勉的說話正是恰到好處,可是對於其餘的隊員來說,同一番說話對部分人可以做成刺激過度,但對另一些人卻只是隔靴搔癢。因此,集體訓勉之後,教練或領隊應按需要再找個別隊員進行跟進,進一步激勵或緩和一下個別隊員的情緒,方能確保所有隊員都能夠在「最理想」的「喚醒」水平之下作賽。

參考資料

  1. Gould, D., Petlichkoff, L., Simoms, J., and Vevera, M. (1987).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 subscale scores and pistol shoot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9, 33-42.
  2. Landers, D. M., and Boutcher, S. H. (1993). Arousal-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In J. M. Williams (Ed.),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3. Lowe, R. (1971). Stress, arousal, and task performance of Little League baseball play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4. Martens, R. (1974). Arousal and motor performance. In J. H. Wilmore (Ed.),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5. Weinberg, R. S., and Gould, D. (1995).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6. Yerkes, R. M., and Dodson, J. 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of Psychology, 18, 459-482.
  7. 黃德誠(2016):激勵理論

文:黃德誠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副主席及創會會員
前中學體育科主任、前城大渣打馬拉松Running Clinic教練、前香港青年田徑隊中長跑教練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