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游泳危「肌」

【體路專欄】繼在東京奧運中歷史性奪兩銀後,何詩蓓屢創佳績,更在數月間多次打破亞洲及國際紀錄,全城振奮。除了何詩蓓成為熱門追訪對象外,游泳亦成為大熱運動項目之一。在游泳的同時,我們有否了解其潛在的受傷風險?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身兼兩職 – 職業治療師 x 運動創傷防護員

【體路專欄】隨著近年本地運動醫學範疇的發展漸見規模,加上香港中文大學開辦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證書課程,令運動創傷防護員漸漸為運動界及大眾所熟悉,本港各大專院校及學界比賽中都不乏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身影。每位防護員的專業和背景都各有不同,而筆者身兼兩職,既是職業治療師也是運動創傷防護員,因此筆者希望藉此機會,為大家分享一下運動創傷防護員的工作,讓大眾對我們有更深入的認識。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BMI就是一切?肥胖唔係你諗咁簡單

【體路專欄】在追求體態美的年代, 每次碰面的第一句問候說話總是「你瘦咗又靚咗」、「你大隻咗又型咗」,當然主觀感受未必與客觀標準相符。世界衞生組織建議使用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評估一個人是否過重,由於BMI與脂肪量及全因死亡率有關聯性,而且其計算方法相當簡單,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2(米2) (表一),因此BMI被廣泛應用。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拗柴」過程逐步睇

【體路專欄】足踝扭傷,俗稱「拗柴」,一般是指足踝關節外側韌帶拉傷或撕裂,嚴重的話有可能造成骨折或關節脫位。「拗柴」是很常見的運動創傷,例如在足球、籃球、持拍類運動和中長跑等等運動中也很常見。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訂立訓練區間 監控訓練強度

【體路專欄】近年,智能手錶大行其道,成為運動愛好者不可或缺的訓練好幫手。這些智能手錶能為用家提供很多有用的訓練資訊,例如速度、心率和功率等等,除了能讓用家實時知道訓練強度是否合適,也有助長期監控訓練強度及訓練量,讓用家了解自己是否有進步或訓練是否有效。

運動醫學研討會探討科技創新體育發展

【體路專訊】第七屆 學生學術會議暨亞洲運動醫學聯會研討會於 12 月4至5日 假香港科學園進行。隨著科技技術如人工智能、雲端、區塊鏈及大數據分析應用加速發展,為配合未來運動醫學及科學之長遠發展趨勢,本年度研討會以「運動科技創新發展 邁向運動醫學及科學新一頁」為主題,探討創新科技在體育教育發展、提升運動表現及推動醫療健康三大方向中的應用。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在烏干達

【體路專欄】大家還記得今屆東京奧運馬拉松項目的比賽嗎?賽事中,36歲肯亞名將傑祖基(Eliud Kipchoge)以2小時8分38秒大熱稱霸,衛冕金牌,而亞軍和季軍的運動員都是非裔的馬拉松好手。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安全Share & Care

【體路專欄】東京奧運和殘奧所掀起的運動熱潮席捲全城,引起市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無論本身是否喜歡運動,當人人都在積極做運動和保持健康時,少不免也會想開始參與體能活動,才能與其他人建立共同話題。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舉得越重=越好嗎?認識「速度依循訓練」

【體路專欄】力量訓練有助運動員提升肌肉的力量及爆發力,是提升運動表現的重要一環。傳統的訓練會以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 1RM)的百分比來調整訓練強度,而「速度依循訓練」(Velocity based Training, VBT)則透過量度動作的速度來決定訓練強度。本文將會簡介和比較這兩種訓練方式,希望能為讀者帶來得著。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踩快啲、傷少啲,Bike Fit 你要知

【體路專欄】本港單車運動員在國際舞台上取得不少佳績,同時,單車也是普羅大眾喜愛的假日休閒運動。過往香港曾舉辦不少大型單車比賽,參與人數眾多,單車熱潮從未冷卻。疫情下,踏單車也成為假日休閒的首選活動。由於單車漸趨普及,不少人在購置單車時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考慮品牌、性能及外型以外,也會考慮每一個部件的配置,複雜程度可比跑車。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運動創傷防護員在賽場上的「臨場支援」

【體路專欄】本學會在早前的文章都介紹了有關「運動創傷防護員」(Clinical Sports Trainer)一職的甜酸苦辣,以及在大專比賽中的角色等等。今次,筆者希望分享運動創傷防護員(簡稱防護員)較為人熟悉的工作——在比賽場上提供「臨場支援」。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中小學生的肌力及體能訓練原則

【體路專欄】根據教育局的數據顯示,香港學界體育聯會每年舉辦超過20,000場校際體育運動賽事,當中約有12.6萬位中學生和小學生參與[1] ,佔整體學生數目約18%(以全港接近70萬名中小學生計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