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筆者最近因應進修課程,需要前往粉嶺一個戶外營地進行兩日一夜訓練。雖說是「訓練營」,內容其實尚算輕鬆;主要透過資深歷奇活動導師帶領參加者進行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學員豐富這方面認識。
兩天活動中,既有室內項目,亦有戶外團隊訓練。參加者雖全數都是老師,但並非每位都是體育科同業,當中更有新晉後輩首次接觸歷奇活動,因此反應亦各有不同。整體而言,兩天都在一片歡樂氣氛下進行。其中導師在第二天上午進行的高空繩網挑戰,更加把所有參加者的團隊氣氛帶動起來,離營之際大家的關係亦因此提升許多……
歷奇匡導起源自美國,當中蘊含信心、溝通、合作、團隊及關懷等不同的元素,通過參加者親身經歷不同活動,從而帶來新體會。對於香港的青少年而言別具意義,因為本地學校課程以考試作主導,對於上述元素著眼不多;當學生進入學校接受教育,老師除了教導學生遵守學校(或社會)規範外,投放最多時間就是教授知識層面以準備考試。當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能夠「學以致用」的實在有限,反而培養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面對逆境、解決難題能力,甚或堅毅不屈的精神似乎更加切合年輕人的需要,尤其面對一個不斷變遷的社會。於是老師只能透過非正規或隱蔽課程建立這些「共通能力」。而綜觀大部份學科稍為對題,或者能夠發揮學科上優勢,建構全人發展的任務,就似乎落在體育科之上。
事實上,近年體育科亦致力透過鼓勵學生參與不同活動,發展年輕人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相信體育同業對這些學科上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亦耳熟能詳;畢竟從每次研討會、工作坊等,與會講者多少都會提及相關原則,甚或如何帶領學生從學與教中培養這些能力。但回歸課堂,若果要令每個課堂只埋首發展這些共通能力和態度,又似乎忽略培養學生運動技能和探索知識的任務,因此若果藉著引入歷奇活動,加上同業適切而精準引導,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同老師對歷奇活動的見解各有不同,有老師甚至會將「歷奇活動」與青少年「紀律培訓」畫上等號,又或者認為「歷奇」與「輔導」有關,順理成章帶領這些活動似乎是社工們的職責……惟筆者認為,歷奇本身都是體適能訓練,同樣以活動為中心,既不一定要上山下海、野外獨宿;又或者跳碼頭、高空繩網等挑戰,即使一個禮堂、一個雨天操場,甚至一個課室,只要動動腦筋找些點子,也可以讓學生得到豐富的挑戰和思考。
同業們每當遇上雨天,除了可以改為課室講課,講解各項運動歷史和比賽規則,其實可以準備一些簡單且容易進行的歷奇活動。例如「破冰遊戲」、提昇溝通合作玩意、團隊建立活動等,都能夠開展另類課堂;而且這些活動不用太多道具,甚至可以按實際環境就地取材,都可以讓學生渡過愉快課堂。例如筆者曾經試過在雨天操場,先把學生分為約十多人兩大組,然後要求他們利用平日擺放在那裡的塑膠椅,以一張疊一張的方式輪流爬上頂處,然後觸摸掛在高處的懸掛物……試想想,老師安排任務後,學生互相討論攀爬次序和策略;然後逐個攀爬,其他人則需要在地面做支撐(塑膠椅)及舉手保護(攀爬者),以免同伴受傷。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是否每一位都能夠成功攀上高峰?只要老師在活動後適時總結,給予學生多分享多讚賞,大概都能夠感受到同儕互相支持的力量。
以筆者經驗,主持活動對於體育同業並不困難,反而如何進行有效解說(debriefing),令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反省,然後將活動學到的元素轉移至日常生活,這才是帶領歷奇活動功力所在。然而,深信高手在民間,同業間應該不乏這方面專家,甚或目前已經有不少體育同業已把歷奇活動納入恆常體育課內。唯大家都是「各有各忙」,於是只能「各有各做」……盼望未來坊間裡會出現更多平台,讓高手們或有經驗者可以互不吝嗇分享,把不同的經驗告訴同業,從而壯大體育科的力量,讓學科趨向更多元化。畢竟,大家都是本著一顆對教學的熱誠,才能日復日,年復年,帶領年輕一代向前行;既要灌輸正確價值觀,亦教曉他們面對逆境,解決難題。
各位同業,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