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是如何煉成的



【體路專欄】每年學期結束前,又是香港學界體育聯會為每區舉行學界頒獎禮的日子。頒獎禮固然是表揚在過去一年裡,不同運動項目中有傑出表現的學校。每年趁著這個典禮其實都是一次育人的好機會,因為每個金光閃閃獎盃背後,都蘊含一段又一段熱血小故事;當中既為獲獎學生添上成就,亦為未來參與者作為奮鬥目標和意義。因此,即使獲獎與否,筆者都鼓勵同業多帶幾位學生出席典禮,從中令學生得到啟發。

今年筆者所帶領的丙組籃球隊僥倖奪得區內冠軍,學生當然非常雀躍,尤其籃球隊已經很久未嘗如此佳績,加上任教學校非區內傳統體育勁旅,因此這個獎盃的確為學校師生帶來了一陣歡呼。雖然大會規定只容許兩位學生代表站台領獎,但其他隊員都有出席頒獎盛會。

頒獎次序是根據該校獲獎數量而安排,得獎越多,越遲上台。至於傳統體育強校已習慣壓軸領獎,三、四十人逐一上台,和嘉賓握手後接過獎盃,然後大夥兒享受台下鎂光燈和掌聲的祝賀……場面頗盛大。席間,敝校學生有問何時可以媲美那些體育強校,讓如此浩瀚陣容一起站台接受祝賀?筆者雖然沒有回應學生此問,但亦沉澱思考,究竟冠軍是怎樣煉成的?

回顧學期初,為了準備甲組和乙組學界比賽,根本沒有太多時間投放在初中學生上,相信許多同業大概都有類似狀況。大堆學生表示「喜歡」打籃球,卻對「練習」相當抗拒。每次訓練未夠半小時就會向教練反映:「教練,不如打分隊賽啦……之類。」再者,許多學校亦會因為高中生需要應付繁重的課後補課,「正常」放學時間基本上仍然留在課室或轉戰禮堂裡,反而中一、二學生就最空閒,試問怎可能有教練願意由四點半來校,然後等到六點才開始訓練?於是,一般都安排高年級(如中三、四學生)隊員在教練未到學校前先帶領初中生做基本練習;又或者直接預早安排一些基本技術練習予初中生進行,待教練到校,才進行大規模且具戰術模式訓練。

筆者帶領丙組籃球隊最初只有九位成員,當中大部份都是中一新生,正因為練習時間太夜(六點後才開始),於是有家長不希望小朋友太晚才回家,唯有寧願放棄參與。幸好有一位中一學生在十月過後主動表示想「加盟」,原因是家長已明白了中學跟小學的校園節奏大有分別,反正住在學校附近,願意給他一試……在這情況下,終於湊夠十位學生準備學界比賽。沒錯!在今天的教育環境下,除非是名校,能夠找到十位學生參加比賽已經是一件難得的事情。

丙組十位隊員裡,當中有五位就讀同一班,相處和合作機會較多,更加難得的是原來有幾位正從同一所小學升讀過來,他們更在小學期間已一起參與學界比賽,於是早已建立默契。球隊一星期有兩課訓練,每次都是待高中生完成補課後一起展開,訓練強度和節奏頗高;在學期初的確會有小朋友跟不上,需要時間適應。恰巧今年一位舊生計劃考取籃球教練專業資格,筆者索性向他提議成為校隊助教,藉此累積教授經驗。這個舉動一方面可以讓校友回饋母校,將技術和心得傳授師弟;更重要是他有較充裕時間,可以在初中生放學後立即到來,在「等候」教練的期間監督師弟練習進度,實為一舉數得。

最初球隊目標只求出線,後來表現卻一場比一場優勝,球員亦配合到教練部署。複賽階段亦開始吸引同學到場觀戰;而到了決賽當日更有校長、家長、學生、不同年代校友,甚至球員的小學老師親臨打氣。雖不算座無虛席,但場面熱鬧,氣氛熾熱。最終在不斷吶喊支持下,球隊終嘗冠軍滋味……。

最近坊間舉辦了一個籃球老師分享會,主辦單位請來一所小學及一所中學體育老師作嘉賓,向與會者分享他們如何育成「學界籃球強國」的經驗。總結兩位嘉賓成功經驗後,原來跟筆者今次經歷也大同小異。不斷為學生訂立目標,逐步實現;老師經常要把目標向學生提醒,讓他們牢牢記住;透過練習和不同模式活動建立彼此默契;校方有形和無形的支持,例如人力、物力,甚至其他老師一句鼓勵說話;家長和校友的支援……加上學生勤於練習,冠軍就是如此產生。

筆者當然不是成功例子,但既然今年有幸獲獎,那就嘗試以帶領籃球隊經歷分享。而筆者更相信高手在民間,各位體育人都自有成功法則,如何培育學生站上頒獎台都有一套值得分享的經驗。今次球隊晉身決賽,當日氣氛之熾烈,至今仍然印象難忘。大部分體育人願意勤操晚練,終生貢獻在運動場上,都是深信透過運動競技情景從而建立學生自信心和正面價值觀等。以上不過是地區丙組學界賽分享,若果把「鏡頭」瞄向全港學界精英賽事,每個項目、每間學校,甚至每個學生的經歷,都可以為他們撰寫熱血沸騰的故事。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