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最近和一位同區任教的小學同業聊天,言談間問起幾位近年從該校過來升中舊生在運動上的表現,筆者坦然回應個別學生依然在項目上繼續奮鬥,但亦有學生已淡出運動場。雖不至於「人間蒸發」,但起碼缺乏小學同業口中所描述的光彩……
作為中學老師,每年總有學生運動技能或體格明顯較為突出,對於掌握不同體育項目都具有無比信心,因此也是學校體育老師邀請他們參與校隊的不二之選。但又會發現有些中一新生看似「八面玲瓏」,當越升上高中就顯得越來越平凡;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學生,在升中之後反而脫胎換骨,甚至在運動舞台上闖出名堂,幹出成績。這批「小學雞」何解會在六年中學生涯裡有如此波瀾變化?而體育同業又如何可把中小學的運動技能加以連繫,相信也是體育人值得關注的事情。
香港體育科課程架構把小學至中學分為四個學習階段,初小階段只教授學生基礎活動,即是透過體育活動發展兒童在移動、平衡和操作用具技能。當中雖有使用不同體育用具,但焦點放於由培養小朋友個人技巧,進展至合作能力完成任務,從中發展學生身體及協調能力,讓小朋友能夠抱住正面態度恆常參與體育運動。從第二學習階段(即高小)開始,學生就會接觸不同運動項目,正是同業們琅琅上口的「四類八項」。這個時候小朋友仍然對體育活動充滿憧憬,最熱切期待肯定是每星期那短短的體育堂。而小朋友向來喜愛競技性活動,不論是小個子抑或大塊頭,身手靈活定行動笨拙都是掛著笑容參與體育活動。若果校方傾向較為支持組織學生參與校際比賽,相信每項校隊都曾出現人滿之患情景。於是為了小朋友延續對參與運動的熱情,除了校隊外更組織運動興趣班,讓水平稍遜的學生可以恆常得到鍛鍊。學生固然重視體育運動,甚至有個別學校的家長更落力支持,每每在練習和比賽中組織強大後勤支援校隊。
告別小學,踏入人生另一階段,同學各奔前程,昔日一起成長的小學戰友,可能頓時成為中學競技場上對手。然而,中學適齡丙組是中一至中二級學生,老師或教練往往會傾向安排較多比賽經驗,或身體素質較有優勢學生落場,相對而言中一「新仔」一般只能屈居後備……於是由以往「大哥哥大姐姐」頓成「小師弟小師妹」,要是經不起由主將降格到副選,突然被冷待安排就容易產生失落感;加上現在社會對少年人實在太多「拉力」,一部手機一班同儕,一旦投入數碼世界又豈能鬆容自拔?參與運動的態度亦會出現不同程度變化,最極端就是完全脫離運動舞台。另一方面,進入中學以後,小朋友將面對青春期的挑戰,身體和心理會有機會出現難以拿捏的狀況。筆者跟許多任教中學同業們或者都遇過有初中生因為朋輩影響,甚或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問題,漸漸淡出參與運動校隊……
至於家長對子女參與運動的態度亦會隨著升讀不同年級而改變,尤其升上高中之後,為了應付公開考試,父母總是苦口婆心希望子女多把時間投入在學科上。畢竟華人社會都抱有傳統觀念,唯有透過學業晉升大學才得以光耀門楣的想法目前仍然是香港普遍的「主旋律」。在這情況下,縱使熱愛運動的年輕人面對成年人如斯壓力,只好乖乖把運動衣換掉,然後坐到書桌準備考試。
以上現象在中學雖算是司空見慣,但情況亦未至於一潭死水,因為總會有學生偶爾能夠為同業們帶來驚喜和恩慰,讓體育人的工作添上意義。筆者投身中學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當中有學生因為體育運動而得到啟發。有學生會因為中學階段熱忱運動,甚至在完成學業後把興趣發展為相關工作,例如當上體育老師、投身體育總會做幹事、甚或成為裁判或教練等。有學生在考獲教練資格後,特意回饋母校(甚至小學母校)任教,一方面既成為運動場合作伙伴,而更深層次解讀肯定是一份傳承的精神得以延續,更加令人感動。
有學生升讀中學後表面上看似失去昔日小學階段光輝,但實際上卻可能是因為太多項目令自己應接不暇,唯有在眾多之中作選擇,甚至寧可「貴精不貴多」。例如賽艇項目在中學推廣尚算普及,不少學生即使在小學從未接觸,也可能一見傾心。若果勤加練習自然漸見成績,於是學生在不同項目之間作選擇時,往往會讓感到有成就的項目作取捨。如果盲目要學生依循昔日運動項目繼續練習,卻可能間接犧牲了下一位香港代表隊的誕生。
從學習經歷而言,中學雖然是小學階段的延續,但學習內容卻有很大分別,而學生身心發展及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更見差異。小學同業固然要培養學生對運動抱積極態度,中學老師更要把這份態度燃燒,讓年輕一代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好像參與運動一樣有目標、有拼勁。然而,香港只有少部份既有小學及中學的辦學團體稍有連繫,似乎大部份都呈天南地北的狀況。筆者希望未來有更多有心人,甚或團體(當然包括政府)願意多辦活動、多作平台,讓中小學老師可以定時聚首一堂,彼此交流提出觀點,甚至合作,那就最好不過了。畢竟,教育是育人的工作,同業們就應當陪伴和塑造未來一代,能夠用正面態度成長。大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