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學校體育課程的探討



【體路專欄】因應1998年開展的教育改革,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於2000發表了新體育課程的諮詢文件、並於2002年定訂了小一至中三及2007年推出中四至中六指引,及後更於2017年持續優化小一至中六課程,落實現今學校體育的發展路向、理念及實踐「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目標。

體育是學校八個學習領域及五種基要學習經歷之一,除高中「選修科」外,中小學(小一至中三)總課時的5-8%;(中三至中六)總課時的最少5%。課時編入「一般體育」及積極推展相關的聯課活動,顯示了其對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體育是以「透過身體的教育」為定位,以各種身體活動作為手段,讓學生在六個範疇:「體育技能、健康及體適能、運動相關的價值觀及態度、安全知識及實踐、活動知識及審美能力」學習,可說是體育科獨特的功能。故此,學生須在「不少於四類活動範疇中,學習至少八項不同的體育活動」,期望藉著多元化的內容,配合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從而達到上述的目標。惟就這種「多類型活動模式」,學習單元自然會較多,而相應地可分配的時間便變得較短,加上課程編排、設施及個別同工的強弱項等皆影響學與教成效。

學生在多元及獨特的體育情境中學習必定有所裨益,在練習、訓練、競賽、推廣及組織等活動中,學生體會到努力的成果,培養出敢於挑戰難度的堅毅、承擔、責任感,學會尊重和關愛別人、懂得知法守規、具誠信和同理心等價值觀。體育同工如能與學生共同探討、領會和反思「運動相關的價值觀和態度」,引發參與活動的興趣和促進與運動相關的個人、群體及民族性的發展、培育國民身份的認同、協助學生建立活躍、積極、正向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工們宜善用體育多元的學習經歷,發展學生的九種共通能力,讓他們學會學習及终身學習。因此,選擇及建構恰當的學習經歷是非常重要的,除推展以實習為主的經驗學習外,還要多建構自主、高階思維及社群協作等學習模式。

現今學校體育面對著種種的挑戰,除了要適切發揮廣而闊的功能外,亦要配合及推展疫情下的實體及非實體課,如何在現有的功能上再加入STEM教育、新興運動、民族情操及顯證學習等,同工宜對不同的課程取向及背後理念進行探索和理解,就本身條件,推展適切而有系統的校本課程,有效結合正規及聯課的學習經歷,並以專業的教學態度,樂學樂教,精益求精,建構愉快及有效的體育經歷,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及學會學習,讓莘莘學子們得以終身受用。

 

 

 

 

 

 

 

 

文:李宗博士
香港學校體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