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數月前,我正在拜讀創會主席陳展鳴博士在體路有關堅韌(Hardiness)的文章的時候,一名教練提議以小組形式定期跟他的運動員討論運動心理相關題目,並希望以心理韌性(mental toughness)作為第一炮。在教練的協助下,我們選了讓運動員閱讀及一同分享近年十分流行的一書:恒毅力 (Grit)(Duckworth, 2016)。這也讓我有機會再讀此書及進一步了解其後來的相關研究。
運動心理學
運動心理學淺談(52):精英運動員的心理特質
【體路專欄】在奧運會或世界級水平的賽事當中,想要在眾多精英對手或隊伍當中脫穎而出,單憑體力及技術上的訓練,似乎已難再有必勝的把握。就以武俠小說中的「高人」為例,除了拳法和劍法以外,若想以劍氣傷人於數十丈之外,就必須要有高強的「內功心法」相配合。
運動心理學淺談(51):除了運動員,你還是誰?
【體路專欄】由執業到現在,遇到運動員迷失自我的例子眾多,就例如:「近年運動成績不好,好像自己什麼也不是」,或是「有成績,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其中一個較根深蒂固的問題,跟運動員怎樣看待自己運動的身份有關。
運動心理學淺談(50):Shall We Talk?運動心理學家諮詢的問與答
【體路專欄】之前筆者在運動心理學淺談(22)曾討論過運動心理學家的臨場支援,其實現在仍然有不少普羅大眾對運動心理學家這個比較冷門的行業存在一些疑問,究竟和其他常聽到的心理學範疇:如臨床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有什麼分別呢?今次繼續以問答形式,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行業。
運動心理學淺談(41):對付壓力的三個錦囊
【體路專欄】在生命與運動的經歷,「壓力」是最常見的課題:壓力又常常背負著負面的惡名。但試想一想,我們又是否可以活在一個沒有壓力的世界呢?
【東京奧運】面對未知的備戰 運動心理學家盧綽蘅解構運動員壓力
【體路專訪】距離東京奧運還有5個月,但如期、減人、閉門還是取消的消息依然滿天亂飛。縱使國際奧委會(IOC)早前推出一系列防疫措施手冊,7月23日的奧運似乎如箭在弦,但運動員仍然要在眾多未知中備戰,心理壓力之大旁人未必能深切體會。《體路》請來運動心理學家盧綽蘅(Karen),與大家談談這班已取得奧運資格,或正爭逐入場券的港將所面對的無形難題。
運動心理學淺談(40):調節「喚醒」水平有助提升運動表現
【體路專欄】我們不難察覺,在運動場上,有些運動員顯得雀躍萬分,戰意高昂,有些運動員卻顯得沒精打采,士無鬥志;另一方面,有些運動員卻是興奮過度,以致表現「失常」。其實,這些都是與運動員的「喚醒」水平(arousal level)有關。
運動心理學淺談(39):難忘的2020、運動心理在香港的發展
【體路專欄】2020 相信對香港以至全世界都是十分特別的一年。大家都在為生活,為生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及挑戰。香港及世界體壇亦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大環境。本來預計今年的回顧該寫到東京奧運的戰況及故事,但繼眾多比賽的押後或取消,奧運也竟然前所未有地延後一年。
運動心理學淺談(38):好玩 = 不認真?
【體路專欄】運動帶來的益處多不勝數,但根據美國近年的全國青少年體育理事會統計,全國雖然有超過6,000萬18歲或以下小朋友參與有組織運動(organized physical activity),每年卻會有超過30% 小朋友退出,而青少年時期退出的人數更多達70%。
運動心理學淺談(37):運動員會擔憂自己的體態嗎?
【體路專欄】新冠肺炎疫情下,連月來很多人都選擇居家避疫,留在家裡的時間前所未有地增加了,疫症無疑為我們帶來了很多壓力和擔憂,而每個人處理壓力的方式都不一樣。外出次數減少、在家辦公久坐不動、運動量下降、焦慮心理下也會令人更想吃喝等等,種種因素都導致了不少人的體重攀升。
【體路直播】飛越啟德 x 體路《隔離有節目》第五集
【#體路直播】出少咗街覺得心情好鬱悶? Kai Tak Sports Initiative 飛越啟德 x 體路《隔離有節目》今集會講疫情反覆,運動場所又開又關,戴口罩做運動覺得焗,唔戴又好擔心,咁點算好?一齊入嚟傾吓計丫!
運動心理學淺談(34):「非常心」與「平常心」的理解與切換
【體路專欄】非常心驅動運動員為目標奮鬥,例如「追求功名,成就自我」或者「為國爭光,報效集體」,它會讓人激情投入,追求高效。但它因動機強烈,容易引發高焦慮,從而導致行為表現不佳;平常心是讓運動員在運動生涯過程中心態平和從容,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者「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這種處世態度因為行為內控穩定,反而有可能最大程度挖掘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