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58):「知」與自信



【體路專欄】猛然發現上次為《體路》撰寫文章已是兩年之前。彼時正值疫情之初,結合疫情為讀者獻上了一篇題為《與“疫”同在:帶著問題去發展》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中國心理學者李松蔚博士提出的「帶病生存」,近來有幸又拜讀到李博士的一篇新作《一段時間以後》,文章的主題在講「痛苦」與「時間」的關係,其中在講到認知與自信的關係時提到了「鄧寧-克魯格曲線」,這是一條相當有意思的曲線,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也期望能夠對運動員的自我認知與發展有所啟發。

提到「鄧寧-克魯格曲線」,我們可能先要瞭解下「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也簡稱達克效應(D-K Effect)。該效應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和他的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研究提出,是指個體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對自己能力的評價產生偏差,能力較差者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水準,而能力較高者卻會低估自己的能力水準。有趣的是,雖然「鄧寧-克魯格曲線」是基於「鄧寧-克魯格效應」所提出,但這條曲線可能並非出自鄧寧與克魯格之手。接下來就讓我們先來看下這條曲線(如下圖):

由曲線可以看出,隨著個人知識和技能水準的提升(即認知的提升),自信心會經歷四個不同的階段:

(一)愚昧之峰

這個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個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比如:剛接觸某項運動的初學者,在對該運動稍有瞭解之後,自信心便會飛速提升,他/她甚至會產生藐視一切,立馬可登頂世界冠軍的感覺。這時的他/她便站上了愚昧的巔峰,究其原因,是受其能力和眼界所限,導致他/她沒能力去正確評估自己的水準。

(二)絕望之谷

這個階段最大的特點是個體開始認為「自己什麼都不知道」。比如:有些初級水準的運動員在經歷了一定時間的運動訓練和比賽之後,開始對自己所從事的運動領域有越來越多的瞭解,同時也開始發現自己的無知,並開始極度自我否定與懷疑。這時的個體也會被逼迫到「繼續」或「放棄」的邊緣。但如果能夠挨過絕望,個體的心智便會得以成長,慢慢走向成熟,變得更加扎實與穩重。

(三)開悟之坡

這個階段最大特點是個體開始知道「還有什麼自己不知道」。比如:經歷過絕望之谷後,隨著自身的不斷成長,具有了一定水準的運動員也開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力與眼界,慢慢能夠搞清楚自己具備什麼、不具備什麼,能夠對自身的水準有一個正確的衡量,對個人的認知得以重新建構,自信心開始慢慢增長。

(四)平穩高原

到了這個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個體已經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知道什麼」。比如:已經具備相當高水準的運動員,其認知會開始不受上述三個階段所提到的局限,而能夠準確地衡量自己的能力水準,並根據自己的能力水準對事情做出敏銳的判斷與反應,能夠持續保持與自身知識、能力和成就相匹配的自信。

通過對「鄧寧-克魯格曲線」的介紹,對於運動員的自信與發展有如下建議:1.要能夠合理地自省;2.積極尋求外界的客觀反饋;3.持續不斷地深入學習。如此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自信也便有了不竭之源。莎翁告訴我們「愚者自以為是,智者心有自知」,今天的這條「鄧寧-克魯格曲線」提醒我們:盲目自信不可取,妄自菲薄亦可拋。

參考文獻:
陳彥君, 石偉, & 應虎 (2013). 能力的自我評價偏差:鄧寧—克魯格效應.心理科學進展, 21(12), 2204-2213.
蘇寧 (2020). 運動心理淺談:與“疫”同在: 帶著問題去發展
李松蔚 (2021). 諮詢手記:一段時間以後.


作者:蘇寧博士
深圳大學體育學院助理教授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前執委
國際運動心理學會註冊執業師
國際註冊心理指導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