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體育多元化



【體路專欄】在上一篇文章裡分享過如何在校園裡引入更多本地運動員讓我們的學生認識,今次想承勢續談,如何讓更多的體育項目引入校園,令學生認識更多之餘,亦令他們的學習生活更加精彩。

 

香港其實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在體育運動的領域裡理應充分體現這個特性。但不知何故,我們校園內卻鮮有展現那份多元文化。根據非正式統計,體育老師每年教授的項目不外乎籃、足、排、手、羽毛、乒乓等幾個球類,以及田徑、體操和游泳,至於其他項目就似乎不太普遍吧了。筆者當年接受師範體育訓練,所學習的大概都是上述各項目,因此畢業後投身老師,自然離不開教授那些內容。當教了一段時間,感覺有點沉悶,亦看不到有突破……可幸教育局每年暑假之初,都為體育老師舉辦「暑期學校」,其中最期待的就是各式各樣項目工作坊。欖球、保齡球、室外賽艇、沙灘排球、歷奇活動等等,就是因此認識,然後引入校園。

還記得當年保齡球在學界尚未普及,筆者透過參加「暑期學校」學了一星期保齡球技術訓練。雖然只不過是速成班,但內心卻充滿期盼,又滿腹大計。九月開學,立即帶著一班中六學生去區內的球館上課。由於水準不佳,相信學生亦未必領會太多,而筆者當然未能為香港打造多一個「胡兆康」。但透過那幾次體育堂,學生大概已學會了基本規則和技巧。今日憶起此事,也覺得是一次愉快的課堂經歷,甚或可能當年那批學生,至今仍然偶爾會到球館打球吧。

筆者相信學生就是這樣:老師灌溉,學生吸收,繼而茁壯成長。各位體育同業,大家總有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亦有想發展的專長。但如果有學生喜歡的卻不是閣下鍾愛的項目,老師又怎樣可以在六年的中學生活裡,讓學生找到一招半式,可終身持續發展的體育活動?既然多元化是這個城市的特色,何不在體育堂裡好好展現一下?

但老師不是哪吒,豈有三頭六臂?而且已非年輕力壯,又如何應付不同項目?那麼,大家不妨考慮申請康文署的「運動示範」了。就筆者學校的經驗而言,體育科每年都會透過此計劃邀請兩個體育項目讓學生接觸一下。每年學期初,體育科會議就開始展開討論,我們會依據一些原則來挑選體育項目:包括該項目本身在學校從沒有資源(器材和老師的經驗)發展過;另外,有關項目其實在香港已發展了一段時間,而且香港代表隊在項目上亦取得不錯成績。

herocheung_20160603

透過以上原則,筆者的學生在這幾年間已接觸過野外定向、足毽、壁球、投球、曲棍球、板球和網球等等。學生在一個多小時的體育堂裡,通過教練講解及參與一些小遊戲,大概可以了解有關項目的基本規則和技術要領。再者,如果學生對有關項目產生興趣,我們會聯絡教練或體育總會,如果能夠組織社區訓練班,就更可以延續學生對運動的熱誠。雖然部份項目不屬於(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主辦的)學界比賽,但我們作為提倡學生多做運動的老師,也值得讓學生嘗試更多選擇,從而揀選自己喜歡的持續參與。

最近,筆者校園裡多了一批學生在小息時玩飛盤。細看之下,那隻飛盤由尼龍、泡棉製造,即使「不幸」被擲也不會受傷……追查之下,得知本校一位同事從坊間參與一項叫「閃避盤」的活動後引入校園,玩法跟閃避球相似。

眼見參與活動的學生有部份來自不同校隊精英,亦有部份卻是平日絕少「與陽光玩遊戲」的被動一族,然而,大家在過程中都似乎亦樂乎。新項目、新遊戲玩法簡單,它的出現的確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到我們的年輕人參與。畢竟,所有學生都期望在校園生活裡,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片段吧。

創業難,守業更難。老師只要抱著開放態度,一句「我願意」,繼而引入新興項目,其實不太困難;但學生經歷過「新穎」就自然會出現「折舊」。此外,當不斷引進項目後,參與原有主流項目的學生多少也會受到影響。怎樣可以鼓勵更多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之餘,又平衡各方面(校隊)的發展,才是當體育老師最大的難題,這一點,本人仍然努力鑽研之中。不過,大家體育同業只要秉持著宣揚健康的生活態度,不斷尋求突破的理念而行。我想,我們年輕的一代絕對能夠傳承香港作為多元化社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