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欖球運動的理由



【體路專欄】筆者記得廿多年前入讀「葛師」(葛量洪教育學院)時認識一位同班同學,身材魁梧健碩,運動能力卓越;細問之下,原來他是一位欖球運動員。這項運動於九十年代初尚未普及,當時筆者年輕,認知層面只是皮毛,以為只有外籍人士或少數華人參與的粗魯運動。再者,在師範開課不夠三個月,這位同學已向校方申請一星期病假……回來時知道他在比賽時鎖骨骨折受傷,需要架著大手掛上課。此情此景,不禁令筆者對欖球運動有所保留,更揚言他朝當上體育老師後,一定不會「禍及」學生……

時至今日,筆者卻是區內其中一位尚算積極推動欖球運動的老師,因為在過去十多年,這項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變化,對學生固然有益,同時對學校亦有利。作為一位體育人應該是全面看待學校運動的發展,且看以下筆者對欖球運動發展的見解。

跟許多同業一樣,最初對欖球運動一知半解,感到莫名其妙相信就是入球後所顯示的分數。既有達陣五分,又有附加踢球獲得兩分……加上「唔知幾時」又出現「鬥牛」對撞,直言一頭霧水。安排欖球總會派出教練到校為學生進行專項體育課,是發展這項運動的入門方式。近幾年總會為積極推動項目,更願意藉體育堂提供免費示範課;雖然非真實場景,但基本規則,比賽方式等等都讓學生大概了解。此外,筆者亦試過要求欖總安排外籍教練到校進行示範,課後語文科同事更大讚有關安排,且大力支持學校應該多發展欖球運動……看,平日科與科之間壁壘分明的局面就因為一位外籍教練的出現而得到扭轉,豈不是體育同業夢寐以求的畫面?

每年三、四月間,安排學生入大球場欣賞國際七人欖球賽是筆者的「指定動作」,因為能夠讓他們可以近距離見識高水平的欖球運動。相比在港舉辦的籃、足、排球等國際賽事,七人欖球賽的確有很大分別。即使不同球類賽事場內氣氛都同樣具有鼓動力,但可能近十年「七欖」已經演變成嘉年華會,世界各地旅客往往都會藉著比賽周末慕名來港,參與這個別開生面的派對。場內敵對氣氛其實不太濃厚,反而令學生大開眼界,親身感受何謂「盛況空前」。以筆者的經驗,只要帶學生入場欣賞,他們一定會對欖球運動有重新定位。除了七人賽之外,總會每年都會在港舉辦不同的大賽、職業球會對抗賽,而有部份更加是免費入場;有些比賽亦會安排在一些較少本地學生到過的場地進行,例如跑馬地香港足球會等。帶領學生看賽事,一樣可以豐富年輕人的生活經驗。

參與欖球運動除了有上述得著外,對體育科亦有實在得益。欖總為鼓勵學校參與,一方面提供不同的免費資源,如欖球、牙膠、教練等等,另一方面亦會實質給予學校財政上的支持,作為發展欖球運動的正面表示。雖然金額不算龐大,但已經具有實際作用。筆者透過多年參與學界比賽所獲贈的資助成立了「欖球發展基金」,當學生在訂購球衣時會盡量提供財政支援,減輕學生開支;而欖總更每年舉辦教育獎學金計畫,讓低收入家庭的年輕人可以如常參與欖球運動,而又不會加重家庭財政上的壓力。筆者在目前工作的學校服務了十多年,除了在日常掏腰包請學生飲飲食食外,記憶之中似乎沒有需要動用學校或學生分毫來發展欖球吧了。

但筆者也知道有同業除了在體育堂安排總會教練進行運動示範外,就沒有計劃發展下去。原因是若果學校成立校隊就涉及練習,尤其像欖球這類大類身體對抗的運動,沒有練習難以安心組隊比賽;而目前傳統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田徑等等已經填滿學校場地和訓練時段,再添加項目自然應付不了。更加現實的狀況是普遍學校有興趣參與體育運動的學生大概佔全校人數五分一(甚至更少),有些學生本身已經要應付兩項校隊,如果再加入欖球隊就肯定應接不暇,所以唯有把項目暫時擱下,待適當時機再行規劃……

有體育同業對發展稍作保留,亦有前輩甚具智慧,將田徑、室內賽艇列為「核心項目」,即是任何校隊成員都必須參與(或出席部份)相關訓練,甚至代表出賽。以欖球運動員為例,在比賽時由於需要大量跑動、衝刺,以及力量攔截,如果跟田徑項目掛鉤,正是短跑和投擲項不二之選。所以學校成立欖球隊後,田徑隊的人數亦自然倍增。

筆者認為所有體育人在考慮一個運動項目開展和擱置之間,仍然有許多空間可以協調,只要以學生得著為先,學校活動多元發展為本,許多問題理應得到解決。即使最終欖球項目經過周詳的思考後亦只能安排作為課堂示範課,但過了幾年後的某一天,當一位已畢業的校友回校分享自己在大專參與欖球比賽的經歷和原因,原來正是因為當日那次「示範課」讓他著迷了。作為體育老師,不但沒有「禍及」學生,反而是見到「收成」。同業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