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每年暑假,不少學生會為升學選科而煩惱,我的一些體育選修科學生,卻有不少是一心一意、排除萬難,走上修讀體育這條路。
傅玉麟
漫談中學體育理論教材
【體路專欄】體育作為公開考試的一個科目 (包括中學會考及中學文憑考試),體育理論的教學,在中學已經推行了接近三十年,惟本科因為應考人數偏少,教學市場規模不大,這一科基本上是一門「沒有教科書」的學科。教授這一學科的老師,主要使用教育局體育組所提供的學與教材料,有心有力者則會自行編輯筆記,過程可謂不無艱辛之處,筆者有幸於半途參與其中,很想說說中學體育理論教材歷年來的一些演變,跟體育人作一些分享。
論輸波猶如哭喪的心理機制
【體路專欄】輸波猶如哭喪,一點沒有誇張! 這是筆者任職體育老師多年以來的親身體會,這種場面,多數是在競爭激烈、勝負難分的球場上發生的,每次遇上,總不好過;記得多年前筆者跟隨校隊參與籃球精英賽,最後在八強賽事中,在加時比賽之最後一秒被對方投入一球擊敗,賽後的場面,就是一場哭喪。事後,我在一篇文章中,分享了那刻的感受: 「當時所有隊員均從一刻前的情緒高峰上一下子下墮至一刻後的情緒深淵中;比賽結束後,你所能看到的,就是一群哭成淚人的少年,有些躺臥在地上捶胸頓足、有些瑟縮在一角顧影自憐、有些在哭泣聲中挾著平日愛說的粗言穢語、稍有理智的就竭力安慰隊友(但自己亦未能平復悲痛)。他們當時,大抵有少許能領略到楚霸王『時不利兮騅不逝』的感受,人縱有氣吞山河之豪情,獨領風騷的壯志,卻改變不了無可奈何之結局。」 只是輸波而已,何以如此歇斯底里?不明所以的人,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運動競賽時的心理狀態,跟「輸波猶如哭喪」的情緒表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理解掌握箇中的原理,對誘導運動員的成長,實在有莫大的禆益。 運動心理學的「倒U型假說」(Inverted U hypothesis) 指出,運動表現與生理喚醒呈現倒U型的曲線關係,偏低或偏高的生理喚醒,均不能誘發出最佳的運動表現。最佳的運動表現,需要適中的生理喚醒,才能促使運動員進入最佳表現的化境 (zone of optimal performance),而不同的運動項目,亦因應其特質,呈現其特有的倒U型曲線。一般來說,講求力量和速度的體能性項目,需要較高的生理喚醒,而動作比較細緻複雜、講究小肌肉協調以至狹窄的注意力焦點的技術性項目,則需要較低的生理喚醒。 上述關於「倒U型假說」的簡單描述,可以下圖表示: 足球、籃球、排球這些球類項目,都可以歸屬於體能性項目,其倒U型曲線,亦較其他的技巧性項目,更為偏向右邊。不過,單就這一點,並不足以說明及解釋「輸波猶如哭喪」的情緒表現。 在「倒U型假說」的基礎上,有心理學家提出了「突變模型」(Catastrophe Model),指出在高認知焦慮的情況下,配合高水平的生理喚醒,就有可能出現大幅滑落的運動表現。這個模型仍然沒有指出球員的情緒表現,跟比賽結果的關係,但卻點出高認知焦慮對運動表現的影響。…